不知题主是问如何记语文笔记还是文学笔记?看到标签里有“语文笔记”,那就按这方面答下吧记笔记不是为记忆,而是为了理解所以,从(理解 )这个目的来讲,有许多种记笔记的方法,从简单的划线注释,又或者是摘抄,再到更复杂的画图归纳……任何一种都可,只要能够帮助你理解。
所以我们真不是为记而记,那种写满了书本的记笔记方式并不值得提倡,前面花费大量时间成本,到后面反而没有精力看了一般来讲,记笔记有2个原则:记你需要理解的,或者你认为的重点,而不是所有你不理解的知识点因为记得越多,导致信息越杂,反而造成干扰;。
用符号对内容做重要程度分类例如_ _代表需要关注,﹏﹏波浪线代表重点,△△代表极其重要;当然,也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以上,记只是第一步,第二步是整理补充资料,以题主的截图为例背景知识类【作者】原名林含英,日本出生,北京长大,故乡台湾(补充资料:为什么会辗转三地?)
【写作背景】1952年8月10日,(补充资料:此时作者已由北京搬回台湾居住已有4年,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在北京求学的往事)写作技巧类【比喻】“每次从书店出来,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踉踉跄跄……【拟人】"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,仍四平八稳地躺在
书架上,专候我的光临……"……还记得化学课上学到的分子式吗,比如下面这个:

物质都是有其结构,同样地,用结构来联结知识,会使我们对其理解更牢固。因此第三步就是归纳了。简单画了一张思维导图,不一定要用软件,直接在本子上总结也可以的。

同时,在归纳的时候,不妨问自己一些问题,以测试对文章的理解程度,例如:文章说的是什么?它如何说?文章结构?写作风格?……诸如此类的问题,如果你能回答得上来,说明对其理解差不多了等等……事情到这里完了吗?。
并没有我们只是忠实地完成了如何理解文章的任务,但是是否真的读懂了呢这就到了最后面,用怀疑和批评的眼光去看待这篇文章尽管这些思考不一定会考试,但对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这篇文章以及作者有非常大的好处拿这篇《窃读记
》来说:为何要选这篇文章入课本?入选了为何有删节,删掉的又是什么?窃读是对的吗,或者说是值得鼓励的吗?赶走作者的店员是否是“坏人”?作者的文笔是否值得称赞,有没改进之处?这样下来,相信会对文章有很深的理解。